本文目录
关于建武帝刘秀和阴丽华《山海经》有人拿它治水,有人拿它算命,它到底是一本什么书请问刘秀走国 这走国是什么意思阴丽华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皇后。她出生于南阳新野,是当地有名的美人儿。在南阳,阴家先世是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管仲一脉,传到第七代管修,以医术传名于世,后来从齐国迁居楚国,被封为阴大夫,以后便以“阴”为姓名。秦汉之际,阴氏子孙在南阳新野为生。南阳当时还有一位著名人物刘秀,他是汉高祖的九世贤孙,长沙定王的后裔,九岁失去父母而成为孤儿,寄养在叔父刘良家里。他有两个哥哥,长兄刘縯�,次兄刘仲,都气度恢宏,轻财仗义,在当地有一帮朋友,小有名气。刘秀更是生得一表人才,待人接物,慷慨磊落,行事更是睿智勇毅,被当地人们称赞。
年轻的刘秀对阴丽华一见钟情,当时还是一介布衣的刘秀有两大人生目标:“仕宦当做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这一理想在当时看来是不着边际的空想,简直是天方夜谭。有人就说:“刘秀穷得买不起镜子,也不撒泡尿看看,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当时汉代已经历了12帝,总计213年,帝裔子孙众多,更何况当时王莽已经篡位称尊,刘氏子孙更受到无情的摧残,刘秀一家早失去贵族的身份,在乡里的财势与声望上,刘家远比不上阴家。刘秀虽然熟知阴丽华貌美,想娶阴丽华为妻,但真正能把她娶过来作为自己的妻子,还是一件十分渺茫的事,当时只是心里想想而已。想不到时势造英雄,后来刘秀竟成了中兴汉室的光武帝。我们可以想像,倘若美慧秀丽的阴丽华过早地嫁给了刘秀,而且刘秀又能在王莽政权中谋得一官半职,在如花美眷的拖累下,或踌躇满志的状况下,刘秀也许就此安于现状,不求进取,不再有拼命谋求发展的斗志与浩气了。这期间,多少豪族少年向阴家求亲,无奈都尝到婉转拒绝的滋味。刘秀更是不敢贸然行动。
再说想要在王莽新朝获得立足之地,更是谈何容易,为了完成他的两个心愿,时势迫使他不惜一切代价地另谋发展。王莽篡汉以后,推行了一系列雷厉风行的改革措施,比如恢复井田制,设置六关、五均、赊贷等经济制度,改革币制,复古建制,变更官制等。因为准备不周,条件不成熟,反而造成经济萧条,民不聊生,荒旱连年,盗贼蜂起的局面。当时,义军四起,山东有“赤眉军”起兵,湖北有“新市兵”、“下江兵”和“平林兵”。28岁的刘秀和哥哥刘縯�一起,借机利用宗族势力起兵,并与进入南阳的绿林军联合起来。为了顺应人心思汉的潮流,他们推立汉朝宗室刘玄为皇帝,以“反莽复汉”为口号,改元更始,一路攻略,战无不胜,中原地区尽皆归复“绿林军”。威望日增的哥哥受到更始皇帝刘玄的猜忌和排斥,被更始帝以莫须有的罪名杀了。正领兵在外的刘秀自知势单力薄,强忍悲痛,主动回到宛城谢罪。刘秀在去河北的路上安抚流民,废除了许多苛政,赢得了百姓的支持,河北不少郡县都前来归顺。在天下大乱的时候,如果能有个人跳出来对老百姓说:“我给你们田,我减免你们的农业税。”那他必定会得到巨大的支持,当然,最后能不能得天下就是另一回事了。当时河北有两大割据势力,一路是铜马等农民起义军,人数虽多,但没组织,起义纯粹只是为了混口饭吃,只是乌合之众。还有一路是王郎,王郎是刘秀平定河北的主要对手。王郎之所以能成为河北最大的势力,说起来也挺简单的,因为他是当时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这再次说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真理。王郎本来是个算命的,对当时的百姓来说,算命就是科学,大伙对算命的信赖程度可比对现在的科学预测高得多了。在大家的眼里,王郎就是中科院院士,哦,不,是中科院院长。王郎见大家对自己的信任那么高,也就顺水推舟,也给自己认了个皇帝当祖宗。他认的爸爸是汉成帝,王郎有了个好爸爸以后也反了,并且迅速的发展起来。王郎这时的实力很强,就凭刘秀那点人要想消灭王郎无异与痴人说梦,但是这时事情又有了转折。王郎手下有个真定王刘扬,拥兵十多万,他也看中了刘秀这个具有巨大潜力的市场,愿意和刘秀合并,他只有一个条件,就是要刘秀娶他的侄女郭圣通。对刘秀的部下来说这可是天大的好事,大伙就等着喝喜酒了,再说这郭圣通可是个大美人,不管从哪方面来说刘秀都没有拒绝的理由,大伙可都恨不得以身相代呢。对别人来说简单的问题对刘秀来说却是天大的难题,因为以郭圣通的地位她不可能当刘秀的妾,只能当妻子。古代可是严格实行一夫一妻制的,妻只能有一个,其余的都是妾。要是让郭圣通当了妻子,阴丽华就得当妾,这是刘秀绝对不愿意的,他不愿阴丽华受到一点的委屈。但最终刘秀还是不得不屈服,形势比人强,刘秀就算不为自己着想他也得为追随他的人着想,说得大一点,他得为天下的老百姓着想,呵呵,好像说得有点过了。刘秀从刘扬处借得十万人马,一举歼灭王郎势力。接着,刘秀借助刘玄的名义,将铜马的几十万起义军收编,控制了整个河北地区,总算有了个地盘。这时候刘玄和赤眉军干了起来,刘秀做人还真不厚道,派邓禹跟着赤眉军的屁股进入关中,捡便宜去了。结果刘玄败了个一塌糊涂,因为人家赤眉军一个个红眉毛,人见人怕啊。就像后来李自成的农民军一看见满族的八旗兵一个个拖着条辫子就吓得连刀都举不起来了。刘秀这回就报仇了,他派冯异进攻洛阳刘玄的更始军,结果洛阳守将在坚守了几个月后投降刘秀,大家都不傻,眼看刘玄已经没有希望了谁还会替他卖命?占领了洛阳以后刘秀的势力大大增强。公元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刘秀定都洛阳后立马就把阴丽华给接来了,都忍了三年了。两个恋人三年没见面那简直是折磨。他们当时见面的时候是什么情况史无明文,不过如果放在电视剧上应该会让不少小女生在那抹眼泪,咱怎么就遇不到这么好的男人呢?可是一个问题还在困扰着刘秀,郭圣通这年生下了个儿子,按母以子贵的传统必定是立郭圣通为皇后。没办法啊,阴丽华又没有儿子,都三年不见了能有吗?有的话就不是他刘秀的了。再加上郭圣通的势力强大,不立郭圣通很可能会引发事端。尽管如此,但刘秀还是决定立阴丽华为皇后,有问题以后再说,但是阴丽华自己却拒绝了。正巧这时刘扬又反了,刘秀迅速平定了他,刘秀认为立阴丽华为皇后的障碍已经消除,就乐呵呵的跑来向阴丽华报喜来了。但阴丽华却再次拒绝了,她认为郭圣通是对刘秀有功的,现在又没什么过错,怎么能过河拆桥。见阴丽华的态度坚决,刘秀也只好依了她。阴丽华的做法不得不让人叫一声好,对她真是无比的仰慕,因为她并不是装模作样,而是真心实意的,这可以从她以后的做法得到证明,她对郭圣通一直是十分尊敬的。刘秀为了补偿阴丽华就决定大肆封赏她的兄弟们,当然这也不算违例,阴家兄弟也是立了大功的。但是阴家兄弟却和他们的妹妹一样谦让,都拒绝了。但是就因为这拒绝却出了事,阴丽华的妈妈和弟弟因为没有被封赏的原因也就没有护卫,不知怎么回事被一伙强盗给杀了。刘秀真是肠子都悔青了,他立即下令对阴家进行封赏。更要命的是刘秀在诏书中把阴丽华大大赞扬了一番,还把当初阴丽华让位的事给说了出来。他就是想告诉天下,你们看这阴丽华多好啊。刘秀对阴丽华的喜爱真的是到了极点了。这么一来郭圣通就麻烦了,刘秀这样干把她搁哪啊?公元41年,刘秀终于下诏废了郭圣通,立阴丽华为皇后,刘秀终于了结了他的心愿。像阴丽华这样的皇后实在是太少了,郭圣通被废后,不但没有被打入冷宫,反而一辈子受尽尊荣。如果说阴丽华开始还有可能是假情假意的话,那么这正是阴丽华心胸开阔的最好证明,郭圣通可以说是历史上最幸福的被废的皇后。当然,被废的皇后没有一个是幸福的,只是在被废的皇后当中郭圣通已经是最幸运的一个了。郭圣通的儿子刘疆自己却怕了,自己要求废了自己的太子之位。刘秀自然是求之不得,立阴丽华的儿子刘庄为太子,也就是后来的汉明帝。刘秀和阴丽华堪称是皇家爱情的楷模,如果说开始刘秀是因为她的美丽而爱上她,那么后来两人在艰苦时的相濡以沫,刘秀一直到他死,到阴丽华容颜已经逝去的时候也没有减少对阴丽华的一点宠爱,就证明了他们两个的爱情是多么的真诚,也多么的令人羡慕。公元56年,一手开创了“光武中兴”汉光武帝刘秀死去,享年62岁。公元65年,阴丽华也去陪伴刘秀去了,与刘秀合葬在一起,阴丽华死时刚好也是62岁。汉明帝刘庄一天晚上突然梦见了刘秀和阴丽华像以前一样在一起快乐的生活着,醒来以后他十分怀念他的父母,就在他们墓前种了二十八棵象征着“云台二十八将”的树,这二十八棵仿佛一直在诉说着刘秀和阴丽华的真挚的爱情。
能查到史上最早提及此书的,是司马迁。太史公在《史记.大宛列传》里说:“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他对《山海经》讲述的内容,表示了不以为然,但没提到作者是谁。
文献中能查到最早说到《山海经》作者的,是西汉末年的刘秀(刘歆)。他校订了《山海经》,然后给汉哀帝上表,说:山海经者,出于唐虞之际。昔洪水洋溢,漫衍中国……禹乘四载,随山刊木,定高山大川。益与伯翳主驱禽兽,命山川、类草木、别水土。……禹别九州,任土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著山海经”。
东汉王充的《论衡.别通篇》也这么说:“禹、益并治洪水,禹主治水,益主记异物。海外山表,无远不止,以所见闻,作山海经”。亦为东汉的赵烨,在《吴越春秋》里同为一词:“禹……巡行四渎,与益、夔共谋。行到名山大泽,召其神而问之山川脉理、金玉所有、鸟兽昆虫之类,及八方之民俗、殊国异域、土地里数,使益疏而记之,名曰山海经”。后来的人们认为,王充、赵烨的说法,是从刘秀那儿来的。
《山海经》所包含的如此广博而深入的地理资料,不是邹衍抑或他带领的燕国探勘队所能完成的;也不是居于南方的楚国史巫能深入各国、远方及外所可搜集到的。天下土地的地图、九州海外的地域,只有王官世袭的周朝官府能保存这份珍贵的档案资料。
至少《山海经》里的《山经》部分,是周朝珍藏的舆图资料——首先《中山经》部分以河、洛京畿为首,那是唐虞夏历代都城所在,也是周朝政治中心,自然为天下之中,非一般人能够进入并掌握其舆图;从书中可知,纪录《北山经》、《西山经》,是自京洛为中心向北、向西调查纪录。
其次,祭祀诸山区图腾神的祭仪,皆与周礼中的祭名、仪式相一致,显然是由中央职司祭祀的司巫率领巫师集团担任。再次,对于远方边裔,确实需要“任土作贡”,向周王室“书面报告”,再由周朝职司贡职的官员整理所贡舆图,周王室靠此掌控海内外舆服情形。正因为各地域分由不同职官纪录整理档案资料,才有不同文笔、不同方言的歧异情况。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发迹于河北,故河北许多地方有刘秀的遗迹和传说。“刘秀走国”的故事在老家一带妇幼皆知。但除去片段的神话传说,对其真实历史能弄清楚的人不多。“走国”二字有对光武帝隐讳之意,乍看还以为是“巡视”、“视察”。其实“走”是“逃”,当时的“国”也不属于刘秀。说的是刘秀最倒霉、窘困,落荒逃亡的经历。逃谁呢?逃的是邯郸的土皇帝王郎,并不是传说中的王莽。
西汉末年,王莽篡国,建立新莽政权。暴政与天灾逼得造反的农民、趁势的野心家蜂起云涌,仅河北就有铜马、青犊、五幡、龙来、大枪、高湖几十伙,总人数达百万,有兵的都是草头王。南阳粮商刘秀自称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公元22年与其兄刘縯加入绿林军,打下宛城,拥载一位容易控制的窝囊废刘玄为“更始皇帝”,继承汉业。公元23年九月攻破长安,杀王莽,定都洛阳。
更始帝的部队分为两派。一派是绿林起义将领;一派是南阳豪族,以刘縯为首。绿林派嫉恨刘縯功高,撺掇更始帝杀死刘縯。刘秀含恨忍痛,不敢服丧,假装无怨无恨,饮食言笑如平常。更始帝觉着愧疚,拜刘秀为武信侯、破虏将军,行大司马事,令其持节镇慰河北各州郡。
刘秀乐不得脱离虎口,远走高飞。于是北渡黄河,到达河北。新野的邓禹迎接刘秀,给他出主意说:更始帝没能耐,不会成大事。你要广交天下英雄,做任何事都要顺乎民心,重建汉高祖的威望。现在天下大乱,民心思定,争取到了民众,就一定能取得胜利。于是刘秀接见郡县长官及乡间名流,解放囚徒,销除苛政,恢复汉官,得到上层人士欢迎。邓先生的一席话确定了刘秀的大政方针,对刘秀的事业起的作用很大。
公元23年底,西汉时封于邯郸的赵缪王之子刘林,将一位算命先生王郎当成汉成帝之子刘子舆,立为天子,一时势力遍及河北,派使臣遍告各郡县,悬赏杀刘秀者封十万户侯。从此,势力孤单的刘秀开始了逃亡生活。
公元24年正月,刘秀刚到蓟州(北京),蓟州的广阳王刘接就起兵响应王郎。城中大乱,传说王郎的使臣到了,命令官员出迎。刘秀所带的一帮人心神惶恐,急忙南逃。沿途不敢进入城镇,要饭充饥。好容易逃到饶阳,冒充是王郎派出的使者。接待的人端出饭菜,这帮人上前争抢,狼吞虎咽,引起接待官员怀疑,试探他们说邯郸军队来了,击鼓相迎。刘秀假装镇定地说:“请邯郸的将军一起来吃饭吧。”接待的人又招呼把守城门的人关闭城门,刘秀等急忙脱逃。十冬腊月,天寒地冻,朔风刺骨,日夜兼行,脸皮冻裂。至滹沱河,车辆陷进冰窟,惶遽中迷失方向,经老者指路,才算到达仅仅剩下的地盘信都(冀州)。信都太守任光出迎,刘秀才得到喘息机会。
刘秀的这段遭遇就叫做“走国”,又叫“王郎赶刘秀”。有的人说成“王莽赶刘秀”,那时王莽已死,那就“郎冠莽戴”了。还有人称“王莽赶萧王”,也不对。那时更始帝还没有封刘秀为萧王。
刘秀到信都以后,手下多数人都认为王郎势力大,在河北已经站不住脚了,不如就依靠信都这点兵,保着刘秀回长安。此时邳彤站出来劝刘秀:这样做,一是会惊动长安一带人怀疑你,人心不安;二是河北兵不愿意离开本土,都会逃散。不如就以信都为基地,攻取周边县城,聚集人马。刘秀听了邳彤的话,逐步扩大地盘,刘植、耿纯各率宗亲子弟也来投靠,队伍达到数万人,打下了中山、卢奴(隆尧西北)、真定、元氏等二十几座县城。邳彤的高见促使刘秀取得成功。
王郎的大将李育屯兵在隆尧西边的柏人城。刘秀的前锋到达,受到李育突然袭击,惨败而回,丢失了全部辎重。刘秀收集溃散的士兵,与李育在柏人城外大战,夺回全部辎重。李育退守柏人,刘秀攻城不克(可见当时小小的柏人城多么坚固),引兵向东,占据广阿(隆尧固城)。上谷县太守耿况、渔阳太守彭宠率大将吴汉、寇恂的骑兵部队来会,更始帝也派尚书仆射谢躬来讨伐王郎,刘秀出城拜迎,设盛宴款待。
广阿(再重复一遍:治所在隆尧城北的固城)聚会成为刘秀形势好转的节骨眼儿。于是指挥诸将东围钜鹿,在柏人城东北与王郎军大战。公元24年四月围邯郸,五月拔其城,杀王郎。
更始帝刘玄害怕刘秀势大威胁他的帝位,一面封刘秀为萧王,一面派人诏令刘秀罢兵,与诸将一起回洛阳,许以尽封官爵。刘秀辞以“河北未平”,不入圈套。率诸将在河北南部的钜鹿、馆陶和北部的永乐、徐水、安次、平谷等地消灭了各路起义军。公元25年六月从河北北部返回,在高邑(一说柏乡县北固城)受诸将拥载,于千秋亭即皇帝位,改元建武。十月进占洛阳,定为首都。结束了历史上的新莽时代,开始了东汉195年的统治。